Language

Language

乡村振兴 | 从企业干部到村里人的蜕变

Time:2025.07.25 Hits:42

 

近年来,天原集团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工作任务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精准选派援藏干部1名,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4名,乡村振兴笫一书记3名、工作队员3名(其中5名兼任职业经理人),服务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成效显著,公司及多名帮扶干部荣获省、市、县表扬。公司公众号《乡村振兴》专栏持续解码天原集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与创新路径,敬请关注!

刘启高,天原集团选派驻村队员,于2024年8月被选派筠连县大雪山镇石龙村任驻村工作队队员。

人生信条:脚下须沾泥,心中有真情,辛苦即丰收,过程即奖励。

小刘的驻村答卷

2024年8月,带着组织的嘱托和满腔热忱,我踏上了通往大雪山镇石龙村的蜿蜒山路。如今,300个日夜流转,从最初脸盲时的茫然无措,到如今能准确叫出村民的小名;从会议室里的政策文件,到院坝会上的家长里短——那些沾满泥土的走访笔记,那些被山风吹散的调研数据,都在诉说着我从一个企业干部到“石龙村人”的蜕变。而今终于懂得,真正的驻村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要把心种在田间地头,让情融进柴米油盐,唯有如此,才能在这片热土上收获最珍贵的成长。

驻村全在“驻心”——车轮丈量的是距离,脚步丈量的是民心

石龙村距镇政府13公里,距县城64公里……当我骑着摩托车从屏山县出发,穿越云雾缭绕,沿着将近200公里的盘山公路到村公所时,后视镜里映照的不仅是“通勤”的山路,更是我从一个国企员工向乡村振兴实践者的蜕变轨迹。在最初的半个月里,我的摩托车里程表增加了587公里。从王大爷家的漏雨瓦房到李婶家的滞销竹笋堆,车轮碾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乡村振兴不是文件里的概念,而是需要用心丈量的实践。当村民们开始自然地招呼我“刘老师”,喊我进屋喝老林茶时,我知道自己已经跨过了“驻村干部”的第一道门槛,开始走进了村民的心里。

驻村重在“助村”——产业激活的是资源,链条延伸的是希望

石龙村域经济以竹笋、生猪、粮食等传统种养殖为主,是典型的农林村落,现有楠竹林4000余亩、罗汉竹林2000余亩、水竹林1000余亩,林地资源丰沛、面积广阔。然而,与周边发展势头强劲的四景村、高峰村相比,我们特色产业不亮、差距不小。资源禀赋虽厚,却囿于地理偏远、交通掣肘,引企引资,举步维艰。今年竹笋行情遇冷,乡亲们望着堆积的鲜笋愁眉不展。我深知肩上之责,背靠国企资源,岂能袖手旁观?于是,一次次往返,一次次汇报,将村里的困境与潜力,细细讲给天原集团领导听,幸得集团鼎力支持,2024年10月,我们迎来了成都的客商。他们踏进石龙的山林,看竹海、谈市场,一条“村企共建、优势互补”的新路,在考察与碰撞中初现雏形。同时,那条通往珙县、让乡亲们会车都提心吊胆的“肠梗阻”,也成了工作队和我心头的结。跑部门、磨项目、筹资金,我们与村干部并肩,誓要打通这条发展的“瓶颈路”。

驻村贵在“注情”——铁肩扛起的是担当,柔肠系住的是乡愁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作为驻村帮扶这一关键环节中的一员,我深知肩头分量,农村这片热土,最贴近民心,最知冷知热,也最能淬炼真金。身为一名退役军人、一名共产党员,“规矩”二字早已融入骨血。但驻村后我渐渐懂得,在坚守法律与廉洁底线之上,还需学会“入乡随俗”——既要“有棱角”,更要“接地气”。在这片既充满活力又需细致耕耘的土地上,新时代的驻村干部,当有创新的锐气与智慧。政策宣讲,要化作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的乡音俚语;处事为人,则要时刻警醒:守法是根本,廉洁是底线,务实是路径,勤奋是常态,公平是准绳,为民是初心。唯有如此,政策的阳光才能真正暖到乡亲心坎上,那座通往民心的桥梁,才能在我们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用心解难中,稳稳架起。

辛苦即丰收,过程即奖励。基层服务的特殊性,让我不断提醒自己坚韧奋进、不怕困难;推动群众工作的过程,让我感受收获满满、再接再厉。

 

300个日夜,车轮丈量的是民情,汗水浇灌的是产业,真情融入的是乡音,石龙村的蜕变之路仍在延伸,我将继续把心种在田间,把情注进山乡,与乡亲们一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更美答卷。